Search


NPO閱讀聯盟-讀書會-閱讀心得《我這一代人》

眾聲喧嘩的時代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NPO閱讀聯盟-讀書會-閱讀心得《我這一代人》

眾聲喧嘩的時代

◎7月經典書評獎佳作◎

文/陳雅雯

人類可以共存,只要他們能互相認為他們雖然不同,但都具有同樣程度的人性,但人類也能夠藉由否認其他人也具有同等程度的人性而共存,只是其結果是建立一個互相從屬的體系──李維史陀《憂鬱的熱帶》。

半世紀之前,當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來到印度,他發現如果自己不在一切情況之下都像他們以前英國頭家的舉動,印度人的宇宙就會塌下來:什麼,不吃布丁?晚飯後才洗澡?他們的臉上寫滿失望,讓李維史陀不得不改變原來的做法,但當窮困的印度人讓他一天吃五頓,一天洗三次澡,李維史陀身體上受不了,道德上也受不了,他作回那個可以和印度人一樣簡單的自己,這卻讓他的印度朋友世界崩盤—原來一個白人也是可以只是人。

依循著人類學家的思維,閱讀胡晴舫的《我這一代人》,其中心思想再清楚不過,這本書提醒了我們,一個臺灣人可以只是個「人」,沒有任何外加的符號,也可以是任何外加的符號。走過臺灣那一代沉鬱喧囂的胡晴舫,回過來提醒我們,放下歷史重擔之必要,學習去體驗身為一個人的輕盈與幸福,不是數典忘祖;不是盲目無知,而是作為這一代人的我們,要有那樣的胸襟與勇氣,走出祖輩的泥淖。

「現代性一開始便承認這個世界之不可調和,現代性從來不曾尋找協調。它不否定任何一種存在,它承認本質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能夠並存於同一個地球,且沒有任何意圖去撮親結合。對立與衝突,自古就一直存在於這個凡間。衝突並不可怕,不懂得或不願意處理衝突才致命。」君子不器,這是胡晴舫在《我這一代人》的洞見,一針見血的戳破被意識型態撐大膨脹的悲情臺灣。

讀《我這一代人》,非常驚訝一向冷靜理性的胡晴舫字裡行間如此熱情激烈。卡爾維諾說過:「每當抵達一個新城市,旅人就再一次發現一個他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的過去:你再也不是,或者再也不會擁有的東西的陌生性質,就在異鄉、在你未曾擁有的地方等著你。」這本書寫北京、上海與香港,愈辦認出這些城市的面目,相對也就愈花時間來描述臺灣社會的長相。

島嶼邊緣的大國,總以集體的單一性來排除異已,卻同樣也讓自己變得面目模糊,因此注重個體的臺灣社會才會如此重要,眾聲喧嘩的社會或許容易惹人不快,引起糾紛,但是藉著不斷的嘗試改變,相互調整,誰說那不會變成合諧的樂音?

來源 : 双河灣雜誌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濫情萬歲,流動無罪,永遠的第三人 此頁面為純粹發佈作者動態消息,供?
View all posts